蘇東坡的“活法”,顯現了中華文化怎樣的底色?
——專訪中國民族學會副會長、西南民族大學教授曾明
中華五千年文明中誕生了浩如星河的偉大詩人、作家、畫家,但唯獨一提到蘇東坡,中國人總是“會心一笑”。在林語堂筆下,蘇東坡是秉性難改的樂天派、悲天憫人的道德家、黎民百姓的好朋友,是散文作家、新派畫家、偉大書法家,是釀酒的實驗者、假道學的反對派、瑜伽術的修煉者,是工程師、佛教徒、士大夫、皇帝的秘書……
這位光風霽月、曠古奇才的樂天派一生中從未寫過“活法”二字,卻為何能成為“活法”說的集大成者?蘇東坡的“活法”究竟是怎樣的“活”,反映了中華文化怎樣的底色?近日,中國民族學會副會長、西南民族大學教授曾明接受中新社“東西問”專訪,對此進行解讀。
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:
中新社記者:“活法”說是中國古典詩學中一個重要的理論話題。從學術史的角度看,詩學“活法”起源于何時何處?
曾明:中國詩歌的演變,是一個沒規矩、立規矩又修訂規矩,樹傳統又不斷突破傳統的過程。如果離開了詩學“活法”,中國詩歌也不會有由《詩經》而《楚辭》、從唐詩至宋詞元曲的變化發展。
考中國古代以“通變”為本質,以“詞達”為目標的詩學“活法”,來源于先秦,起源于趙宋。對于“活法”說的起源,幾乎古今同聲,都認為由兩宋之交的呂本中最先提出。
但“活法”說起于呂本中并非無疑之論,早在南宋就有學者對呂本中的學術淵源提出過探討,如“中原文獻之傳,獨歸呂氏,其余大儒弗及也”(《宋元學案》卷三十六《紫微學案》)。呂本中的“活法”說是否也得于“中原諸老”呢?我們認為呂本中的“活法”說無論從名稱還是內涵,都來源于北宋胡宿。
胡宿《文恭集》卷五《又和前人》詩云:“詩中活法無多子,眼里知音有幾人。”該詩中“活法”兩句,表達了胡宿對當時詩歌創作界和評論界的強烈不滿,比呂本中提出“活法”早幾十年。無獨有偶,胡宿之后的黃庭堅也有以織錦喻作詩之比。
胡宿“活法”說的出現原因有多方面,有對謝朓、沈約等六朝詩人有關思想的繼承和發展,有對盛唐、中晚唐及李白、杜甫等互補的結果,同時還受到佛教“中觀論”和禪宗“但參活句,莫參死句”等教條的啟示,并包括了對同時代文人相關見解的吸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