臺海網9月8日訊 “中秋暝,月亮圓,家家戶戶博狀元……博狀元,慶團圓,國姓爺啊來相傳……“活潑歡快的童聲,朗朗上口的旋律,在中秋佳節來臨之際,閩南童謠歌曲《博狀元》將正式發布,歌曲將勾起人們對于博餅習俗的美好記憶,傳遞常態化防疫下闔家團圓的感動,同時也致敬鄭成功收復臺灣360周年。
作為閩南地區中秋傳統習俗,博餅在民間流傳數百年,早已刻進廈門人的基因里。中秋團圓之時,大街小巷此起彼伏的骰子聲,家家戶戶傳出的歡聲笑語,交織成了廈門獨一無二的節日風景。由廈門音樂人惠建新作詞、陳國聰作曲,康梓程、孔柔錚、莊梓、郭霖菲、鄭銳浛、陳禹彤六位小朋友演唱的《博狀元》正是呈現博餅習俗的美好與快樂。
據了解,《博狀元》由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、海峽導報社、廈門市原創音樂文化發展協會指導,廈門市海峽同根藝術文化發展有限公司、廈門小雨荷文化藝術有限公司聯合出品,廈門市園博園景區管理處、廈門市餐飲行業協會、廈門市新經濟企業家聯合會、廈門市鄭成功研究會支持。
據出品方介紹,在眾多民俗文化逐漸淡出歷史舞臺的當下,博餅民俗依然鮮明地活躍在人們的生活中,生生不息,并不斷結合著多元的藝術風格,成為文化傳播的靈感來源,寄托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。而且,因應大家對新冠肺炎疫情而“冷場”的民俗文化活動的渴求,《博狀元》也由然而生。
童趣真 詞曲明
“這是一首非常成功的曲子”
“滿分十分的話,最少打九分。” 原廈門市文聯副主席、廈門市音樂家協會主席袁榮昌在聽完《博狀元》之后,大加贊賞,并作出了“童趣真,詞曲明”的六字評語。
他說,早期的閩南童謠,只有念白,沒有曲調,要想將童謠融入音樂作品中,必須結合閩南方言復雜的韻語和平仄節奏,創作難度較大。“寫博餅文化的曲子,我之前聽過不少,但都不是很成功,有些情緒表達不到位,有些局限于傳統閩南語音樂的音調。而《博狀元》這首曲子,不僅把握住了博到狀元時歡欣鼓舞的情緒,而且曲調新穎、不拘一格,詞曲邏輯清晰,表達到位,是不可多得的作品,非常成功。”
用“非遺”唱“非遺”
跨界結合 釋放文化創新力
“中秋博餅民俗作為廈門的國家級非遺項目,既有美好的傳說,也得到廣泛的傳承;既有經濟集中釋放的功能,又有文化傳統創新的動力,在廈門的文明城市創建中產生積極的影響,深受廈門人喜愛。“廈門市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成員、一級巡視員葉細致告訴記者,“今日一首閩南童謠歌曲《博狀元》的誕生,在保護傳承閩南文化上又有新的方式和途徑,通過音樂與唱詞的結合,增強語言表現力,借用另一種不同的閩南非遺項目閩南童謠的表現手法,節奏的徐疾連斷,起著美化語言,表達感情的功用,結合得很好。“
傳統民俗寓教于樂
“文化傳承從娃娃抓起”
近年來,兒童歌曲的創作進入瓶頸期,曾經《找朋友》、《天黑黑》、《小兔子乖乖》、《世上只有媽媽好》等經典兒童歌曲扎堆的時代一去不復返,孩子們嘴邊哼唱著成人的流行歌曲,真正充滿童趣的兒童歌曲少之又少。
“博餅民俗在閩南可以說是深入人心、老少咸宜,我覺得這是音樂創作很好的民間題材。”著名指揮家兼作曲家楊春林在接受記者采訪時,回憶起曾在福建演出時碰巧遇上中秋節,對博餅熱鬧的場面印象深刻,“博餅不僅是大人的游戲,也有孩子的參與。要讓文化不丟失,就要從娃娃抓起?!恫钤凡粌H唱出了博餅的歡樂場景,更向孩子傳遞了拼搏的精神。”他希望有更多作曲家、作詞家真正去關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,尤其是下一代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傳承。
博餅文化邂逅閩南童謠,傳統民俗與“閩南兒歌”擦出火花?!恫钤酚靡环N寓教于樂的方式,將閩南人“愛拼才會贏“的精神,一脈相承。治愈了成人,也教育了孩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