臺海網1月13日訊(海峽導報記者 錢玲玲/文 陸軍航/圖 通訊員 王雁 沈詔瓊 釋通義 釋心德)新春將至,社會各界愛心匯聚,為困難群眾們送來寒冬里的溫暖,帶來愛的芬芳。
昨天上午,廈門市政協聯合市政協宗教界別活動小組、市民族與宗教事務局、市慈善總會、開元街道辦事處、虎溪巖寺慈善基金、海峽導報社在陽臺山社區開展“愛心廈門·政協行”慈善活動。
市政協黨組成員、副主席黃奮強,市政協社法(民宗)委主任李麗紅,市民族與宗教事務局副局長蘇人登,思明區政協副主席許建民,市慈善總會副會長巫秀美,開元街道黨工委書記蔣曉健,開元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幸嵐燕,思明區政協委員、虎溪巖寺監院向協法師,虎溪巖寺監院佛慧法師,海峽導報社社長林世雄等領導嘉賓,市政協委員、廈門保灃集團有限公司總裁辦主任賴巧英,廈門市旺紫洲工貿有限公司董事長吳麗明、經理蘇妮等愛心人士代表,以及開元街道的25名幫扶結對困難戶、幫扶學生、新春慰問對象等代表到場參加活動。
愛心單位企業捐款捐物,關愛困難家庭
建設“愛心廈門”是市委市政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,努力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市民的民生工程,也是落實社會共建共治共享、提升城市精神高度與人文高度,以實際行動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在廈門落地生根、開花結果的民心工程。
本次活動,虎溪巖寺慈善基金共捐款11.5萬元,廈門保灃集團有限公司捐贈價值2萬元的愛心物資,這些愛心款物為開元轄內85戶困難群眾送去黨和政府及各位愛心人士的關懷和節日慰問,為困難家庭又辦了一件大好事、大實事。
活動現場,與會領導嘉賓向15名幫扶學生代表贈送了《習近平與大學生朋友們》書籍,鼓勵大學生們自強自立,學有所成;開元街道向虎溪巖寺慈善基金、廈門保灃集團有限公司贈送愛心牌匾,感謝他們長期以來為慈善公益事業作出的貢獻。
十多年慈善之旅,虎溪巖寺用行動傳遞愛心
開元街道的愛心近鄰——虎溪巖寺是廈門最具影響力的寺廟之一,早在十多年前就發起設立了虎溪巖寺慈善基金,積極發動廣大愛心志愿人士,大力弘揚慈善文化與愛心文化,深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,在脫貧攻堅中敢于擔當,在服務社會上發揮所長,不斷拓展公益慈善力量,為廈門市社會弱勢群體提供敬老、扶貧、助學、助孤等多種形式的幫扶。
11年來,僅在開元街道,虎溪巖寺慈善基金就累計救助困難居民近6000戶、發放慰問現金及物資近250萬元;連續舉辦了11年的“愛心手拉手”助學助困活動,累計資助學生309人,發放助學助困金82.54萬元,助學助困成果顯著,很多家庭因此改變了生活軌跡。愛來愛往,很多受益的學子和家庭也紛紛加入志愿隊伍中,用實際行動把愛的力量傳遞下去。
愛心寄語
把“委員作業”寫進人民群眾心坎里
市政協社法(民宗)委主任 李麗紅
“愛心廈門·政協行”系列愛心活動貫穿全年,聚力善心善行,傳遞愛心力量,激發委員履職活力,讓這個品牌更具深度、廣度,也更有熱度、溫度。
多年來,廈門的政協委員們立足群眾所需所盼,用心用情關懷群眾,傾情傾智幫助群眾,多做實在事、暖心事,真正把“委員作業”寫進人民群眾的心坎里,讓廣大群眾切實感受到政協委員就在身邊。
慈善是基層社會治理有效推進的活力源泉
開元街道黨工委書記 蔣曉健
社會慈善資源是慈善事業持續發展的基石,也是基層社會治理有效推進的活力源泉。開元街道是習近平總書記工作生活過的地方,“遠親不如近鄰”的近鄰文化,是總書記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。
受助群眾一定要相信,在我們的社會主義大家庭里,愛的力量無處不在,一定要樹立對生活的信心、對未來的堅定信念,有黨和政府的牽掛,有愛心人士的關心關愛,我們就能一起走出困境,共同創造未來更美好的生活。
將自己的愛心融入大愛之河
廈門市旺紫洲工貿有限公司經理 蘇妮
作為廈門市的一家民營企業,我們公司在30年的創業征程中得到了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極大支持和關懷,我們一直心懷感恩,也希望借此機會來回饋社會,貢獻自己的微薄力量。
多年來,我們跟隨虎溪巖寺凈心大和尚相助手牽手、關愛心連心,同社會愛心人士一道,將自己的愛心融入大愛之河。贈人玫瑰,手留余香,愛心能夠點燃生命的希望、凝聚人心的力量,是大廈之門蘊含的最美風景。
愛心回響
我的家庭燃起了新的希望
小曾是一名在讀的大三學生。她上大學那年,新冠疫情暴發,在工地上班的父親和在酒店上班的母親工資都銳減,有時一個月全家僅1000多元收入。去年,母親又做了手術,家里的積蓄被消耗殆盡,雪上加霜,父親一個人微薄的收入實在支撐不了醫藥費、生活費、小曾的大學費用,憂愁在家里蔓延。“西邊居委會入戶時了解到我們的情況,馬上幫我和虎溪巖寺進行助學結對,我的大學學費有了著落,我可以繼續讀書了,我的家庭燃起了新的希望!”小曾感激地說,“我會把生活的艱辛當成前進的動力,把黨和政府還有社會上大家的關懷與照顧當成奮斗的支撐,承擔起一名大學生應盡的責任。希望學有所成以后,能幫助像如今的我一樣需要幫助的家庭有困難的學生,把愛傳播下去,為建設和諧社會貢獻一份微薄的力量。”